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現代文化與思想上
Modern Culture and Thought (1)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楊芳燕 
課號
CHIN2136 
課程識別碼
101 34901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博雅304 
備註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1CHIN213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現代」意謂了什麼?它指向怎樣特定的經驗內涵,以及何種嶄新的文化思想生成的條件?從這些問題出發,本課程分兩個學期,帶領學生認識鴉片戰爭以降百餘年間文化思想史的重大發展面向,地域橫跨中國與台灣,觀照視角涵蓋多種學科,著重探討此期間知識型態與傳播媒介、道德價值與文化理想、社會政治想像與相關建制等方面的轉變,以期開拓出多樣、多元的理解路徑。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既求幫助學生對近現代文化思想史的重大發展獲致基本的認識,亦要進入特定問題進行實質的討論,以求豐富學生的思考資源及分析能力。 
課程要求
1. 按進度課前研讀各週指定讀物。
2. 積極參與討論。
3. 準時繳交作業(抄襲者必須重寫,否則以零分計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各週指定讀物交由本校講義室印製,教師將分若干次於課堂發給。  
參考書目
1.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
2.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2003)。
3. 王汎森等,《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2007)。
4.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4),上卷第二部「帝國與國家」。
5.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2014)。
6.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
7.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8. 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9.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
10. Emma Jinhua Teng,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11. 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12.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
13.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200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參與情況 
20% 
(1) 出缺席(10%):本課程特別規劃小班教學,俾便營造討論風氣,因此相當重視出缺席情況。每缺席(含請假)一堂課扣0.5分,缺席達20堂課即不得繳交期末報告。 (2) 課堂討論(10%):積極參與討論,發言務必具備「說明」或「說理」的成份。 
2. 
平時作業 
50% 
(1) 閱讀回應(40%):五個主題單元任選三個單元,每單元可選擇一週或多週的指定教材撰寫閱讀回應,共寫作三篇。每篇700-800字,至遲請於單元結束後一週內,上傳至CEIBA討論區。 (2) 回應他人(10%):每次回應(150-200字)得3分,滿三次加1分。至遲請於單元結束後兩週內回應。 
3. 
期末報告 
30% 
(1) 從教師提供的清單中挑選一項,撰寫一篇「問題導向」的報告(2500-3000字)。 (2) 清單:第八週公佈。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中秋節調整放假 
第2週
9/23  導論:兩種人文主義 ◎卡繆(Albert Camus),〈薛西佛斯的神話〉。 
第3週
9/30  教師請假 
第4週
10/07  【單元一:緒論】1. 十九世紀的特殊性(一)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節選。 ◎盧梭(J. J. Rousseau)《社會契約論》節選。 
第5週
10/14  2. 十九世紀的特殊性(二) ◎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 
第6週
10/21  【單元二:西學東漸與帝國危機】1. 西方事物與思想的傳入 ◎郭廷以,〈近代西洋文化之輸入及其認識〉。 
第7週
10/28  2. 變動中的地緣政治(一):《海國圖志》的歷史意義 ◎魏源《海國圖志》節選。 ◎章清,〈晚清「天下萬國」與「普遍歷史」理念的浮現及其意義〉。 
第8週
11/04  3. 變動中的地緣政治(二):國際法的翻譯與容受 ◎惠頓《萬國公法》,張斯桂序。 ◎張隆志,〈殖民接觸與文化轉譯:一八七四年臺灣「番地」主權論爭的再思考〉 。 
第9週
11/11  【單元三:時空意識與中國自我理解的裂變】1. 1895年的分水嶺意義 ◎嚴復:〈論世變之亟〉,〈辟韓〉。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轉型時期〉。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 
第10週
11/18  2.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梁啟超:《新民說》節選,〈三十自述〉。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第二章。 
第11週
11/25  3. 時間觀、歷史觀的變革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 
第12週
12/02  【單元四:重塑自我】1. 現代知識份子的誕生 ◎羅志田,〈科舉制度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 
第13週
12/09  2. 從「新民」到「新人」 ◎王汎森,〈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 
第14週
12/16  3. 世變、抒情與自我 ◎李歐梵,《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頁13-58。 
第15週
12/23  【單元五:世紀末臺灣】1. 從清帝國到日本帝國 ◎Emma Teng,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apter 9. 
第16週
12/30  2. 乙未割臺的文化衝擊 ◎高嘉謙,〈殖民與遺民的對視: 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第17週
1/06  3. 臺北:現代都市生活空間的生成 ◎蘇碩斌,〈空間治理與地方夾縫:日本近代帝國統治下的臺北社會演變〉。 
第18週
1/13  期末考週(1/18上網繳交期末報告)